Friday, April 08, 2005

清明節後記
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遠指杏花村。」這是大家都知道,唐代杜牧的《清明》。
翻閱雜誌,知道:
*在古時中國農業社會,作為二十四氣節之一的清明亦代表了初春。所謂「清明前後,點瓜種豆」。
*除了拜山,古代清明節還有更多的風俗.如踏青(郊遊),蹴鞠,拔河或放風箏。怪不得賈探春於《紅樓夢》第廿一回的燈謎是這樣的:「階下兒童仰面時,清明妝點最相宜。游絲一斷渾無力,莫向東風怨別離。」
*直至宋代,有史籍記載,清前後十日,城中仕女均會翩翩盛裝前往踏青。因而上演那流傳後世的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
我們這些現代人,似乎都不甚懂得享受這些閒情逸致。別說放風箏,早一點起床,拜祭祖先的山墳也萬個不願意。最好還是卡拉OK,往旺角逛逛,看看最新新款的手機才是。

那次跟現就讀中四的老表閒話家常(我想,自己是帶他們去玩多于跟他們說教,所以和他們關係還不錯的),隨便建議春天來了,一同行山去。老表拒絕我的原因,不是因為悶,怕熱,懶做運動,而是說因為行山很浪費時間。老表加以說明,行山往往用了一天的時間,但逛街,卡拉OK都只是數小時云云。

我實在詑異。快餐文化怎麼伸延到消閒和享受的國度?帶個背包旅行去,豈不是浪費幾天的時間?!

##以防有看官猜不著:探春謎語的謎面乃風箏是也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